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堆龙德庆区要闻

主动作为 拓宽农牧民群众增收渠道

堆龙德庆区人民政府 2020年06月29日 18时19分

根据区、市、党委政府有关农牧民增收的各项决策部署,我区紧紧围绕“稳定经营收入、增加工资收入、保障转移收入、激活财产收入”的工作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2020年上半年我区主动作为,有序动员组织农牧民开展生产经营,不断转变思路、拓宽渠道,确保了我区农牧民稳定增收。

一、指标任务完成情况:

截止目前,堆龙德庆区预计实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286.11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7.14%。其中:预计实现家庭经营性收入4551.66元,约占收入总额的34.26%;工资性收入4204.18元,约占收入总额的31.64%;财产性收入3635.12元,约占收入总额的27.37%;转移性收入895.15元,约占收入总额的6.73%。

二、主要措施及成效

(一)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工资性收入水平

一是开发就业岗位。将就业工作摆在首位,以就业促进,创业引领为着力点,进一步加大岗位对接力度,促进劳动者转移就业,保持就业水平总体稳定。截至目前,我区实名制富余劳动力1680人,共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5829人,实现收入2680万元;通过充分发掘辖区内外国有企业、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等适合农牧民的就业岗位,及时收集筛选岗位和用工信息,积极开展组织化转移就业工作。截至目前,共开发高端岗位900余个,低端岗位2700余个。根据2020年就业工作的安排部署,结合产业发展和农牧民就业需求,重点对合作社和企业进行对接,培育一批农牧民转移就业基地。截至目前,我区共成立农牧民转移就业基地11个。二是促进转移就业。按照“项目三规”新要求,堆龙德庆区高度重视,认真组织各镇(街道)结合实际,及时成立6个农牧民组织化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务工连队领导小组,指定专人负责建立项目带动农牧民转移就业组织化派遣工作,及时制定劳务输出工作方案,形成专人专项负责的工作对接机制,截至目前,实现组织化转移就业实名制1612人,实现收入1081.56万元。其中拉萨市城投在建项目用工转移就业86人。三是提升就业技能。为发挥好市、区、镇(街道)、村就业工作力量的积极作用,全面掌握辖区农牧民就业意愿、技能培训及转移就业情况,全面掌握不同类型转移就业劳动者需求,以培训促就业为工作目标,我区增收办主要负责人牵头携增收办工作人员前往各镇(街道)、村,客观、真实调研农牧民培训意愿、培训岗位需求,同时宣传以岗代训等相关政策,确保能够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向式、定岗式、定员式、以岗代训等培训,不断提高技能培训的实效,着力提高参训率和就业率,截止目前共开展技能培训9期446人,创业培训2期50人。四是建立健全宣讲员培训工作。为进一步做好我区就业创业工作,提高就业创业政策知晓度,积极转变就业观念、提升创业质量,建立健全就业工作长效机制,组织开展堆龙德庆区就业创业政策宣讲员专题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宣讲员就业创业政策知晓率,建立健全“区、街道(镇)、村(居)”三级工作长效机制。五是稳步推进增收。抓住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利时机,坚持两手抓的原则,按照“项目三规”新要求,进一步提高项目三规用工标准水平,政府投资项目当地劳动力和机械使用率达到60%以上,400万元以下项目交由当地农牧民施工队,承建项目要求带动当地用工(机械)率80%以上。截至目前我区在建项目77个,开工项目吸纳当地农牧民群众转移就业总数1156人,实现农牧民增收46.5万元。按照重点项目建设当地劳动力和机械使用率达到60%以上的规定,当地农牧民用工量644人,当地技术工55人,当地农牧民劳务工人589 人,整体项目机械总用量1413台,其中当地农牧民机械用工量1272台,占整体机械总用工量的90%,实现本地机械增收5169万元。400万元以下项目16个,其中已开工完工项目共1个,开工项目吸纳当地农牧民群众转移就业总数38人,以实现农牧民增收19.6万元。

(二)盘活资源要素,实现财产性收入持续增长

以赋予农牧民更多财产权利为出发点,全面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积极做好流转服务,对弃耕现象和剩余的闲置土地争取向企业和合作社流转,或以村集体的名义进行集中规划发展。截止目前我区村集体、个人土地流转12896.39亩,土地租赁7019.23亩,共收入1360.84万元。通过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集体经济组织成员共享集体经济发展红利,截至目前预计我区村集体经济分红7946.4986万元,房屋出租收入预计1095.69万元。

(三)加强政策扶持,拓宽转移性收入空间

为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保障农牧民群众生活更加殷实,坚持不懈深入实施社保惠民政策,让群众享受政策最大化。截止目前,共兑现政策性补贴资金1049.33万元,其中:发放农村低保户、特困供养老人、寿星老人等政策性补贴资金203.57万元;10142户草补奖励资金365.62万元,开展两癌救助资金工作,两癌报销6人,共计10.07万元,开展医疗报销工作,医疗报销共计608人,报销金470.08万元,其中孕产妇62人,报销金额77.56万元,带动人均增收765.07元。最大程度保障了农牧民群众转移性收入保持稳定。

(四)发挥产业优势,挖掘经营性收入潜力

一是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全面实施农畜产品加工提升行动,大力开展农畜产品加工专项科技研究,研发科技含量高、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新产品,同时大力扶持农牧业专业合作社、农牧业龙头企业、家庭农牧场,在引领培育一批农畜产品加工企业同时,不断壮大农业也新型主体。截至目前完成蔬菜种植面积预计138.73公顷,产量预计3074.85吨,开展田间技术指导8次,而针对种植就业共开展培训2期100余人。二是针对堆龙德庆区波玛村搬迁群众的就业问题,城投公司与搬迁群众签订了长期稳定的种植劳务协议,与西藏域上和美旅游有限公司合作,以“公司+农户”的模式开展特色(德吉藏家)民俗旅游项目,落实了15户搬迁户试点项目改造,并逐步将波玛村扶贫搬迁安置点100户搬迁户整合纳入,进一步促进搬迁户增收,该项目实施后,用工高峰将达到700人以上。三是依托绿水青山、乡土文化等旅游资源,重点发展特色村落、观光农牧林业和休闲林卡的乡村旅游形态,充分发挥 “象雄美朵”六大沟域等旅游资源,我区于5月1日起正式恢复“冬游西藏·一元游堆龙”活动,通过“圣洁拉萨·健康之旅”拉萨市美丽乡村游启动仪式旅游推介会的平台,截至目前“德吉藏家”旅游民俗村在一元游活动开展期间共计接待游客1023人,共计收入9.5万元。四是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力促群众通过多种渠道融入产业发展,因地制宜培育优势特色产业,扶持壮大各类市场经营主体,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管理方式和经营模式,完善产业发展与贫困人口增收的稳定利益联结机制,截至目前产业扶贫带动增收1055万元,其中产业分红335万元,参与项目建设带动增收45万元,就业务工带动增收675万元。

三、存在困难

一是在农牧业发展方面:我区还不同程度存在①建设用地指标少。随着堆龙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基本农田主要聚集在德庆镇、古荣镇和马镇,建设用地指标少,导致部分产业项目无法落地。二是在推动农牧民转移就业发面:①近年来,随着我区城市建设步伐加快,土地价值普遍提高,部分群众在完成土地流转后,仅以土地流转金作为生活支撑,怠于外出务工就业,“小富即安”的现象突出。②群众经营性收入过于单一。农牧民群众经营理念薄弱,投资回报率低,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经营性收入困难。三是在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方面:①就业技能单一。农牧民外出就业主要以依托地缘、人际关系网络为主,在转移方式上仍然存在着相当程度的无序性和盲目性。四是在加快农牧民财产性收入方面:土地开发存在一定的阻碍,因部分村(居)对发展的前瞻性不够,导致部分集体土地低价出租,签订合同年限较长,导致目前在开发利用土地资源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四、下一步计划

一是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加快推进各项涉农综合改革重点任务,激发“三农”发展活力。不断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按照《拉萨市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方案》安排部署,积极学习借鉴兄弟县区好的经验做法,结合我区实际稳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各项工作。持续做好农业农村改革试点工作。深入开展德庆镇门堆村牧业改革工作,推进合作社各项工作落地落实,确保改革工作取得成效,让群众得到实惠;积极开展措麦村青稞生产托管服务试点工作,探索出一条种植业生产服务的路子,持续拓宽群众的增收渠道。

二是进一步加大组织化转移就业工作力度。将组织化转移就业工作作为增收工作的领头羊,积极主动对接各项目组织化用工需求,本着多输出,高收入意识,在拓宽区内劳务市场同时加大区外劳动输送力度,扩张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空间,根据我区富裕劳动力1680人做到全面统计,不漏一人,按照劳动力技能专长进行精准对接,切实提高农牧民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保障工资性收入持续增长。针对“小富即安”“坐吃山空”的现象,我区将着重加强思想引导,鼓励自主经营,或以土地流转金入股集体经济,促进农牧民增收与集体经济同步向前。

三是进一步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做好项目吸纳就业,坚决贯彻政府投资项目,当地劳动力和机械使用率要达到60%以上要求,400万元以下项目交由当地农牧民施工队,当地农牧民施工队承建项目要带动当地用工(机械)率80%以上。开展建筑类、以岗代训、订员订岗等方式的培训,促进稳定就业。发挥“象雄美朵”产业园区和上三镇农业产业园的辐射带动作用,吸纳更多群众到园区就业和学习技术,增加农牧民就业收入。

四是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建立和完善发展机制,采取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金融支持、科技支撑、企业和农牧民投入的方式,逐步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新机制,为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对从事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政策、资金等方面予以倾斜扶持投入。完善民生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危房改造、乡村公路建设和农村饮水等工程,切实保障增收工作顺利开展。

责任编辑:汪晓秋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字体: 【打印文本】 【关闭本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