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堆龙德庆区要闻

堆龙德庆区多措并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堆龙德庆区人民政府 2022年12月08日 12时52分

一、健全“三项机制”,凝聚强大工作合力

    一是实打实托底。保持脱贫攻坚形成的组织指挥体系、政策保障体系、基层组织体系和全社会参与机制总体稳定,延伸运用到实施乡村振兴中。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及时跟进学习贯彻中央和区市委、政府关于乡村振兴各项决策部署,区委全会、常委会、农村工作会、理论学习中心组等会议专题学习、听取汇报、研究部署10余次。对照2021年度国家和自治区考核评估反馈的4个方面21条具体问题,结合实际制定整改方案,细化整改措施、明确整改责任、严明整改时限,目前所有问题均已整改到位。二是面对面会商。健全完善“三农”工作决策参谋、统筹协调、推动落实、督导检查等运行机制,切实发挥好乡村振兴“一线总指挥”作用,真正做到“三级书记”面对面交流乡村振兴,围绕难点问题理思路、定措施、促落实、抓成效,研究确定新型村集体经济示范点6个、组织振兴示范村1个、以及民族团结进步、高原特色经济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固边兴边富民示范点13个,有效夯实乡村振兴基础。三是点对点帮扶。结合“四联四包”机制,完善党员干部分包机制,做到县级领导镇镇到、科级干部村村访、一般干部户户问。按照“联思想带观念、联组织带提升、联资源带致富、联产业带发展”的工作思路,纵深推进“万企兴万村”活动,26家企业与31个村(社区)结对共建,通过以强带弱、抱团发展有效破解乡村发展难题。选派149名政治素养高、工作思路清、业务能力强、责任担当实的党员干部驻村(社区)开展工作,帮助基层理清发展思路、推进强村富民、强化社会治理。先后开展乡村干部学习研讨、“书记论坛”“擂台比武”和交流培训20余场次,真正让基层干部成为“三农”领域的行家里手。

二、强化“四个保障”,注入振兴活水之源。

一是财政优先保障。严格落实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整合各级涉农资金30185.8万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13666.01万元、自治区财政资金3039万元、市级财政资金3666.23万元、本级财政资金9814.56万元),实施生产发展、农村基础设施、生态保护和建设、扶贫贷款贴息等方面项目14个,资金支出22230.06万元、支出率74%。全力办好“十大民生实事”,配套“民生微实事”专项资金9159万元下达各镇(街道),解决群众急事难事70余项。二是金融重点保障。充分发挥小额信贷撬动作用,健全完善扶贫产业项目风险抵押贷款机制,扶贫产业贷款与建档立卡群众就业分红利益衔接机制,精准实施一批产业扶贫金融贷款、精准扶贫贴息贷款、精准扶贫小额贷款等金融政策。金融机构授信用户占建档立卡总户数的93%,今年以来,为534户发放贷款2478万元。三是用地先行保障。坚持规划先行、全力保障、创新方式的工作原则,加快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统筹村庄和镇域规划编制,完成5个专项规划、3个镇域规划和城市规划区外20个村庄规划编制。在乡村振兴项目用地上做到先行保障、承诺办理、保姆式服务,在项目前期手续办理中开辟绿色通道,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主动对接实施单位,优先提供土地保障支持。四是改革支撑保障。围绕为乡村全面振兴添活力、强动力,加快“三变”工作步伐,完成30个村(社区)、137个组集体资产清查工作,清查集体资产275587.04万元。制定《堆龙德庆区农村集体资产股权设置、量化管理指导意见》,稳步推进股权量化,167个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登记赋码、刻印公章、制牌挂牌全覆盖,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产。

三、聚焦“六类重点”,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聚焦“三保障”,切实提高群众幸福感。常态化开展建档立卡脱贫群众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和安全饮水排查,持续巩固“三保障”成果。坚持每年将20%的财政收入用于教育事业,兑现教育补助资金1302人次、693.81万元,为24名特殊儿童开展送教上门。加快健康堆龙建设,深入开展基层医疗巡诊、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健康体检、慢病管理,持续深化“医共体”改革,完成区人民医院二甲综合楼建设。各类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兑现城乡低保资金547.58万元,建成运营老人日间照料中心3个。尽最大能力克服疫情的超预期影响,疫情期间实施临时救助5764人,发放困难群众一次性生活补贴111.8万元。健全完善农村住房安全动态监测机制和农村住房安全巡查制度,开展农房安全鉴定4242户,完成94户群众新建住房选址测量和700户群众住房改造提升。投资13.51万元完成乃琼街道波玛村和古荣镇嘎冲村农村供水维修养护工作,争取325万元资金解决德庆镇顶嘎村、德庆村等4个高寒高海拔地区群众冬季饮水问题,投入16万元对全区53个水源点开展抽样检测,供水水质达标率100%。二是聚焦志智双扶,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坚持既注重“富口袋”、更注重“富脑袋”,持续开展群众思想、文化、道德、法律、感党恩教育和生产技能大比拼,深入挖掘群众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致富的先进典型,教育引导群众牢固树立勤劳致富意识,淡化宗教消极影响,围绕让建档立卡脱贫群众成长为有本领、懂技术、肯实干的劳动者,开展“定岗、订单、定向”类就业技能培训43期、覆盖1956人次,帮助农牧民群众通过自己双手实现增收致富。三是聚焦特色资源,加快乡村产业发展。依托“古荣糌粑”国家地理标志品牌,推动糌粑资源整合和企业重组,打好青稞特色产业优势牌。加快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推动建立长期稳定的产销对接关系。大力推广良种良技良法技术配套,创建绿色高质高效农田3万亩。完成粮食种植3.8万亩、产量1.22万吨,完成蔬菜种植1.009万亩、产量3.73万吨;牲畜存栏11.67万头(匹)、出栏2.59万头(匹)。强化农牧民合作社、家庭农牧场培育,现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家、合作社162家、家庭牧场5家,成功申报国家级示范社3家、自治区级示范社5家、拉萨市级示范合作社15家。四是聚焦产业项目增效,筑牢发展长效支撑。坚持将产业帮扶作为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把扶贫产业发展融入到“五大主导”产业中,出台《产业扶贫项目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增强扶贫项目产业带动能力和吸纳就业能力。在符合疫情防控要求的前提下,优先恢复11个扶贫产业项目建设,最大限度降低疫情对经济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今年以来,兑现产业分红资金488.7万元、惠及1086人。全力做好扶贫产业项目确权工作,95个产业项目完成资产清查和确权工作,涉及项目资金92541.84万元,促进扶贫资产保值增值、长效发挥效益。五是聚焦促进稳岗就业,持续拓宽增收渠道。树牢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理念,通过产业发展、劳务输出、岗位开发等举措,多渠道多形式开发就业岗位,1424名有劳动能力的脱贫群众实现转移就业。严格落实“一对一、一对多”结对就业帮扶机制,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优化就业激励力度,鼓励自主就业,61名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应届高校毕业生实现稳定就业、就业率98.4%(建档立卡脱贫家庭应届高校毕业生共62名)。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及时兑现创业补助相关资金,为508名自主创业就业人员兑现补贴资金1898.31万元(其中:352名区内市场就业人员兑现补贴1096.16万元,17名区外市场就业兑现补贴68.95万元,139名区内自主创业兑现补贴733.2万元)。六是聚焦搬迁后续扶持,确保群众安居乐业。始终将易地搬迁与城市化、城镇化发展大格局中统一谋划,统筹产业布局、公共服务能力配套,投资2095.99万元建成祥和苑社区幼儿园,进一步完善公共教育服务。采取“政府+企业+合作社”的运营模式,将易地扶贫搬迁安置房改造成特色民宿项目,打造特色文旅产业园区,以新业态激活发展动能,有效实现搬迁群众“居家就业、原地致富”的可持续发展。

四、实施“四大行动”,扎实推进乡村建设

一是扎实开展“美丽乡村·幸福家园”建设行动。将每年财政收入的10%投向乡村振兴,集中资源力量,按照试点先行、分批实施、逐年推进的工作思路和“八到村”“村十有”、逐步“十到户”的目标要求,有序推进8个“美丽乡村·幸福家园”试点村建设任务,努力打造地域特色突出、民俗文化厚重、乡情乡趣浓厚的幸福美丽新村。二是持续推进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按照“面”上实施乡村人居环境整治“专项行动”、“点”上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四化行动”、“户”上实施“三改一整”的模式,完成8个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其余12个村正在加快推进。大力推行“厕所革命”,预计完成763户群众厕所改造、改造覆盖率93%。加强农村生态系统治理保护,农村“四旁”植树绿化行政村全覆盖、林草覆盖率达到88%。三是深入实施基础设施提能扩面行动。推进农村“四好”道路建设,大力发展乡村公共交通,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完善数字乡村、网络乡村建设,不断补齐建强城乡基础设施。完成“一户一表”直供电改造任务,主电网延伸覆盖率达100%,保证了全区农牧民基本生产生活用电需求。公交客运线路、快递服务、广播电视、移动信号、互联网络实现31个村(社区)全覆盖。完成2021年3个棚户区改造,加快2022年3个棚户区改造,色玛安置点燃气管网供暖入户和排污管网建设项目完成总工程量的80%。四是全面推进乡风文明治理行动。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为依托,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感党恩教育、揭批教育、勤劳致富和文明引领教育,创作推出《喜迎二十大》《幸福赞歌》等5部优秀文艺作品,在7个试点村示范开展树立农牧民新风貌行动,覆盖农牧民群众2005户7339人,实现村村风貌新、户户环境美、人人精神佳。完成31个村(社区)“村规民约”修订工作,大力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持续深化文明村镇创建活动,6个镇(街道)全部被评为文明镇街,16个村(社区)被评为文明村居;推进三级文化阵地标准化建设,实现区级文化活动中心、6个镇(街道)文化站、31个村(社区)文化室全覆盖。

责任编辑:索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字体: 【打印文本】 【关闭本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