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堆龙德庆区要闻

堆龙德庆区乡村振兴产业发展

堆龙德庆区人民政府 2024年01月31日 09时48分

一、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成效

(一)乡村特色产业基本情况

堆龙德庆区辖区面积2679平方公里,下辖3镇、3街道,34个村(社区)。全区常住人口9.1万人,城镇人口有7.58万人、占83.3%,农牧区人口有1.52万人、占16.7%。是拉萨市“一心两翼”城市“西翼”和全域旅游北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109国道、318国道、青藏铁路、京藏高速贯穿全境,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拉萨市综合物流保税园区、青藏铁路客运站和货运站均在辖区内,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近年来,我区围绕建设“拉萨首府城市副中心、城乡统筹先导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商贸物流集聚区”的发展定位,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积极构建以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乡村旅游业、商贸物流业、民族手工业为主的乡村产业体系。2016年以来,累计实施 建议修改为 产业项目117个,总投资22.05亿元,其中政策投资13.22亿元,融资7.4亿元,社会投资1.43亿元。以“经营主体+农牧户”“龙头企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农牧户”“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牧户”等模式,形成产业主体与农牧户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新格局。农牧民群众通过参与经营生产、就业、分红、土地流转、原材料采购等方式广泛参与其中,实现了堆龙德庆区34个村居产业全覆盖。

(二)产业发展成效,经济效益,带动群众增收情况。

为有效发挥帮扶项目对农牧民的带动作用,切实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制定完善《堆龙德庆区乡村振兴帮扶项目联农带农机制实施细则》。按照联农带农机制,堆龙德庆区2016至今产业项目带动群众分红1.1万人次,3800余万元;稳定就业1685人、实现工资收入2.7亿元,土地(草场)流转2230户、实现增收2744余万元,订单式原材料收购带动1616户、实现增收2606万元,在脱贫巩固农牧民增收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先进典型做法与经验

(一)积极探索合作社发展模式

针对合作社、基层经济组织规模小、分布散、市场竞争力弱等现状,我区将村集体经济相对较为薄弱的古荣镇那嘎村作为试点,积极探索合作社、村集体发展的道路。古荣镇那嘎村委会整合辖区6家合作社资源,成立村集体的那嘎庄园责任有限公司,按照合作社负责生产加工、集体公司负责运营销售的合作模式,统一产品品牌,提高合作社市场竞争力,经过两年的发展,那嘎村合作社、村集体经济有了明显发展,到2022年底公司累计收入520万元,纯利润136万元。通过原材料采购,就业带动农牧民增收322万元;对全村1721人进行年底分红,每人500元(以户口本为准),贫困户每人1000元,共计86.5万元整;6家合作社营业额、利润也达到以前年度2倍以上。下步将扩大试点范围,推行“政府+龙头企业+村集体+贫困户”、“村集体+能人+合作社”的模式,以龙头企业、村集体为中心,整合全区合作社,发挥各自优势,形成合力、抱团发展。

(二)强村(企)带弱村

为解决堆龙德庆区“上三镇”各村地理位置较差,资源匮乏,村集体基础较差、发展相对滞后,难以发展产业的问题。我区积极探索强村(企)带弱村的模式,按照“地域相邻、产业相近、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原则,通过强弱村(居)结成共建对子、发展异地经济、龙头企业带动以强带弱、以富带穷、抱团发展。一是结合强村区位优势,优势产业发展,带动弱村发展。如羊达社区通过堆龙德庆区羊达惠民商砼站项目收益,每年为帮普村、邦村两个弱村分红20万元,并根据项目效益递增;东嘎街道桑木社区,利用村集体用地修建桑木村村集体产业用房项目,将“上三镇”产业资金投入该项目,桑木社区将该项目收益30%划分上三镇各村。二是将部分产业资金投入龙头企业项目,通过发展龙头企业,带动弱村发展。如将扶贫产业资金投向堆龙德庆区净土公司,发展德庆镇藏中药种植、马镇食用菌种植、古荣镇农业产业园,净土公司通过就业、土地流转、原材料采购等带动当地农牧民群众增收,并且每年从项目收益中拿出一定比例对当地村集体进行分红。净土公司将带动上三镇18个村集体平均年增收不低于50万元。

三、产业发展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一)产业支撑能力弱,综合生产能力不强

净土健康等特色优势产业虽然市场空间广阔,但是产业发展总体上还处于较低水平。产业结构单一、规模较小、“小农户”和“大市场”之间矛盾亟待有效解决,产业规模化、高端化、集群化和精品化任重道远。产业发展科技创新要素仍待提高,农牧业龙头企业数量少,带动前后向产业发展能力偏弱。

(二)流通体系不完善,产品商品化程度低

农副产品流通体系还不健全、加工能力薄弱、市场主体商品意识、市场观念淡薄,高效、便捷的农产品流通转化渠道还未完全建立;以信息化、电子商务和“互联网+”为特征的现代商贸体系尚待建立;此外,区内产业发展也面临融资困难、专业人才缺乏、营商环境待完善等问题。

四、对产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提升产业发展活力:一是推动乡村资源要素优化配置与融合创新。要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完善配套服务和标准体系,为农地、宅基地和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等资源流转提供平台,让乡村资源在更大范围优化配置。深化农村宅基地、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以及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让传统资源与现代要素深度融合、创新发展,真正发挥乡村资源的优势和潜力。二是推动各类市场主体公平竞争共同发展。要从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的要求出发,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健全公共服务平台,让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集体经济组织各类主体各显其能,激发各种人才创新创业的活力。要按照公平竞争的要求,健全各类政策,取消对不同所有制、不同地域、不同主体类型的歧视性政策,通过公平竞争实现市场主体的优胜劣汰。三是坚持联农带农让农民融入乡村产业发展。要对农牧民开展各类教育和培训,提升农民的发展能力;完善各种服务体系,为农牧民创新创业提供指导和政策支持。各类强农惠农政策要提出对联农带农效果的评价与考核,引导和鼓励各类规模化市场主体与农民建立紧密性联结机制。四要强化区域统筹优化乡村产业发展布局。紧紧抓住区域统筹这个关键,完善县城在技术创新、质量标准、品牌营销等方面的服务功能,打通乡村的商业物流梗阻,形成县城、乡镇和中心联动发展与协同协作。通过现代产业园区、产业强镇、田园综合体等园区项目,推动乡村产业园区化集群化,发挥集聚效应。五是尊重发展规律,循序渐进推进乡村产业振兴。各地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特色和现实基础,合理规划乡村产业发展,把传统特色产业、民俗产业做成小而精、小而特的“百年老店”。

(二)政府层面在产业发展方面的做法:一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政策扶持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如财税优惠、补贴、扶持贷款等,来支持乡村产业的发展。同时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力度,推动科技成果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提高乡村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二是优化产业布局。产业布局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关键环节。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引导和培育新的产业等手段来推动乡村产业的发展。例如,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型产业,扩大农产品加工业规模,增加农村旅游业的产值等,从而实现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三是加强科技支撑。科技支撑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保障,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推动科技成果在乡村产业中的应用,提高乡村产业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同时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共同开展研发活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促进乡村产业的快速发展。四是拓展市场空间。拓展市场空间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鼓励企业加强市场开拓,通过建立品牌、加强营销、扩大销售渠道等手段,拓展市场空间,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通过开展农产品展销会、电商平台、农村电商等活动,为乡村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市场空间,推动乡村产业向更广泛的市场延伸。五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保障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乡村基础设施水平,包括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为乡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更加稳定的保障。加强乡村公共设施建设,如学校、医院、文化活动场所等,提高乡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幸福感。六是加强社会组织建设。社会组织建设是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的重要手段之一。鼓励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社会组织的建设,加强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推动社会组织与乡村产业的深度融合,提高乡村产业的发展水平和效益。

(三)产业提档升级:一是分类提档升级。全面系统分析各产业的效益、前景和存在的问题,对运行管理好、市场认可度高的做大做强; 对发展前景好、需要培育扶持的再注资进行巩固提升;对难以持续发展的及时止损,盘活现有资产。对确实需要进一步扶持的产业,资金项目予以重点支持。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布局,科学分类、精准制定提档升级方案举措。二是强化机制和品牌建设。推进经营主体规范化建设、标准化管理、示范化创建,健全经营主体民主决策、收益分配、风险防范、资产管理、财务监管等制度,切实规范运营管理。加大龙头企业培育和引进力度,加强政策资金扶持,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支持“三品一标”提升行动,健全完善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推广食用农产品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借助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打造区内产品知名品牌,统筹优势资源,整合各方力量,全面提升产品影响力。三是强化产品市场链接。完善设施畅通销售,重点加强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健全区域骨干冷链物流体系,实现特色农畜产品顺畅销售。发展电商带动销售,支持互联网企业在县区建设电商销售网点,鼓励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科创人员等创办电商平台,通过新媒体促进农畜产品线上线下出村进城。四是强化科技支撑和人才培养。强化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加强农牧民教育培训力度,通过集中培训、以岗代训、以师带徒等方式,持续推进定点、定向、订单式培训,切实提高农牧民劳动生产技能。

(四)激发农牧民产业内生动力:一是发挥以村两委引领作用,做好农牧民群众组织工作,拓宽农牧民意愿表达渠道,建立健全激发内生动力机制、乡村振兴成果共享机制等,促进村民“要我振兴”向“我要振兴”转变。二是大力宣传乡村振兴战略、乡村发展规划等,让农牧民了解国家对“三农”扶持力度和振兴乡村的坚定决心,深切感受乡村振兴给自己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激发村民参与活力。三是注重示范引领,选取一些村作为激发内生动力、农牧民增收致富典型村进行培育,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四是不断创新乡村人才工作机制,重点培养乡村专业技术人才、新型职业农民、新农人、乡村工匠等乡村振兴稀缺人才,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换。整合乡贤力量,充分发挥乡贤在发展方面思路宽、点子多、资源广的优势,创新乡贤参与乡村振兴机制,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责任编辑:索曲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字体: 【打印文本】 【关闭本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