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堆龙德庆区要闻

堆龙德庆区打造“五色花·促文明”党建品牌推动党建与业务相融互促

堆龙德庆区人民政府 2024年09月06日 10时54分

近年来,堆龙德庆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将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融活,着力打造“五色花·促文明”这一独具特色的党建品牌,推动党建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高水平互促共进。

“春风化雨润心田”,红色学习花争艳。一是严格执行“第一议题”制度,做到上级会议精神、决策部署第一时间安排传达学习、贯彻落实到位,教育引导党员干部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更加自觉地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二是把党纪学习教育作为“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学习的重要内容。2024年以来,支部开展集体学习20余场次,主题党日活动8场次,书记讲党纪学习教育专题党课1场次,邀请专家讲师围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作专题讲座2次。举办党纪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1次,举办习近平文化思想暨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专题培训班1次。三是打造“理润堆龙·干部讲堂”理论学习品牌,开展13期讲堂,内容涵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文化思想、党的建设、党纪学习教育、国家安全、卫生健康、家校共育等方面,在全区干部中反响良好。

“为民服务心无倦”,绿色奉献花清香。一是深化做好群众工作。为党员“双报到”社区桑木社区配发价值22700元的室内放映器材,并安排专业人员安装调试;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推动日,按节点组织开展送温暖、送广电服务、送书法下乡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20余场次。创新推出扫码报修新模式,为群众维修机顶盒184台,更换馈线154条,调试信号121家,更换高频头121个,更换0.45天线30个,更换遥控器120个。放映电影200余场,观影人数3800余人;创新开展“新春走基层·美满全家福”“红色电影巡回展播”等实践活动。二是做好网民诉求办理工作。坚持“民有所呼、我有所应”,关注群众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把网民留言办理作为了解社情民意的一条捷径。2024年以来,共收集反馈、跟踪办理80条网络意见建议及网民诉求。

“文脉传承源流长”,蓝色文化花绽放。一是先后举办“卯兔迎辰龙·新城新展望”暨“我们的节日·春节藏历新年”主题文艺汇演、“盛世中国·幸福西藏”合唱大赛、“三下乡”集中示范服务活动、锅庄舞大赛等文艺文化活动,常态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十项活动,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蓄势赋能。二是积极与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专家学者对接,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借助专家力量助力挖掘传统文化和积淀的历史故事,先后完成了《堆龙德庆区历史人物概览》《堆龙德庆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览》等书籍,并在“堆龙融媒”推出《堆龙历史人物》《指尖上的堆龙非遗》《藏医来了》《藏戏知多少》《藏戏变装》等更具堆龙特色文化的新媒体作品,全面展示堆龙藏医文化、藏戏文化、糌粑文化和雄巴拉曲文化,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打造具有堆龙独特魅力的城市文化形象、标识和符号,教育引导宣传部干部职工人人争做堆龙文化宣传者,人人争做堆龙文化讲述者。

“正面宣传入民心”,青色宣传花飘逸。一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发挥本地资源优势和媒体影响力,开设《学精神·话改革·谋发展》《堆龙!大整治》《藏语语录》《基层治理效能大提升》等专栏30余个,累计发布自主创作新媒体视频产品877条,点击阅读量达5000w+。二是主动对接邀请各类主流媒体宣传涉堆各类新闻报道350余条次。配合新华社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访和纪念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主题调研采访,在新华社、新华网等媒体平台推送《通往幸福之路——三代新华社记者眼中朗嘎村的历史变迁》等重磅报道28篇。三是持续抓好堆龙融媒体中心建设,提升“堆龙融媒”影响力,截至目前,“堆龙融媒”微信公众号粉丝达12.1万人,“堆龙融媒体”政务抖音号粉丝达19.9万人,在全区县级融媒体中心传播影响力排名中居于前位。

“民族团结一家亲”,橙色石榴花艳丽。党支部坚持以选好人、练好功、发好力为基础全面加强基层宣讲队伍建设,突出“分众化、互动化、差异化、规范化”特点,推动资源向宣讲上聚、力量往宣讲上使,构建基层理论宣讲新格局,切实提升基层宣讲工作实效。邀请专家、“三老人员”、自治区级宣讲员、金牌宣讲员组成巡回宣讲团,以深入甜茶馆、生活小区的入户宣讲及线上宣讲等多种形式,深入各镇(街道)、各行业领域开展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国两会精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西藏民主改革65周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反分裂斗争、城乡环境综合大整治行动、文明煨桑、南北山绿化禁牧封育等多个主题的藏汉双语巡回宣讲,引导群众更好地了解各级党委政府的惠民政策。在堆龙融媒体抖音账号上开设《上谷民族团结花》专栏,截至目前已更新7期,同时邀请金牌宣讲员策划制作微宣讲专栏,发布短视频30期,播放量达800万+,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责任编辑:罗桑土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字体: 【打印文本】 【关闭本页】

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