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龙德庆区紧扣“稳就业、提技能、扩渠道、促增收”核心目标,以“小组团”就业模式为重要抓手,整合区内就业资源、拓展区外就业空间、强化政策兜底保障、推动培训就业联动,全面推进覆盖各类群体的就业工作。截至目前,我区共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12201人,实现收入11892.9万元;实名制核实接收2025年应届毕业生共768人,脱贫人口高校毕业生60人,已就业615人;兑现高校毕业生市场就业创业补贴及农牧民交通、创业补贴962人次,涉及资金3243.74万元。
一、做法成效
(一)聚焦区内组团,打造家门口就业圈。依托零工市场、基层服务站点等载体,构建以“就近就业、灵活组队”为核心的区内小组团就业模式,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一是零工市场赋能小组团就业。充分发挥堆龙德庆区零工市场线上线下服务功能,线下设置岗位信息发布、求职登记、洽谈等6个功能区,线上开通“找零活、找雇工、发零活”3个服务板块,2025年以来,零工市场线上平台注册量达7349人,雇工量6297人,订单量1828个,成交量559个;线下接待求职人员590人,完成求职登记590人,成功对接岗位220人,线上线下累计成功对接长期工210人、临时工219人,形成“按需组队、即时就业”的小组团就业格局。二是特色活动促进就近匹配。组织开展“送岗下乡促就业、双向奔赴助振兴”等专项活动,联合30余家企业前往德庆镇,提供物业管理、安保、水电工等37类岗位、76个职位,吸引50余名农牧民、大学生参与,现场达成初步就业意向39人;同步开发乡村治理岗168个、援藏帮扶岗100个、厕所管护岗6个,通过“岗位打包+小组组队”方式,推动群众就近加入就业团队,实现灵活就业。
(二)聚焦区外拓路,拓展跨区域就业渠道。积极探索区外组团式就业模式,分批次组织劳动力赴区外就业,打破地域限制,拓宽就业增收路径。一是分批次推进区外组团输出。精准筛选有区外就业意愿的人员,组建就业小组团,分批次开展输出工作。截止目前,已组织两批区外小组团赴区外就业,第一批15人、第二批10人,后续将持续跟踪服务,助力其稳定就业。二是联动高校强化人才输出。联合西藏职业技术学院举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政策进校园暨现场招聘活动”,提供教育、科技、制造业等领域岗位70余个,现场接收简历50余份;面向各镇街开展“应往届高校毕业生区外就业政策”专题宣讲会,收集区外就业意愿学生20余人,为区外组团式就业储备人才。
(三)聚焦政府兜底,筑牢就业稳定防线。发挥政府兜底保障作用,通过开发公益性岗位、落实补贴政策等方式,为就业困难群体提供稳定就业支撑。一是公益性岗位托底安置。针对大龄、残疾、长期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开发涵盖保洁保绿、便民服务、基层治理等领域的公益性岗位,通过“一人一岗、稳定就业”模式,保障困难群体基本收入,截至目前,在岗公益性岗位人员256名,实现“就业有岗位、生活有保障”。二是政策补贴激发就业活力。坚持以政策为依据、市场为导向,认真贯彻落实补贴政策各项要求,截至目前,2025年已兑现各类补贴资金3243.74万元,其中区内市场就业补贴毕业生617人、企业118家,共计资金2458.23万元;区外市场就业补贴101人,共计资金133.2万元;自主创业补贴107人,共计资金642万元;兑现44名农牧民创业补贴8.8万元,为19名脱贫人口兑现求职路费1.51万元;同时壮大农牧民转移就业基地规模,新增就业人数611人,完成率152.8%,为就业稳定提供载体支撑。
(四)聚焦培训提能,实现技能就业衔接。深化“培训即就业”理念,以需求为导向开展技能培训,推动培训与就业深度融合,实现“培训带就业”闭环。一是精准开展培训,夯实就业基础。围绕“九大产业”、乡村振兴、重大项目等重点领域,自下而上摸底劳动者培训意愿,截至2025年8月,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45期1844人,完成目标任务的92.2%;其中企业在岗职工技能提升培训214人,订单定向式培训10期415人,中级培训4期190人,脱贫人员参训358人,同步完成职业技能等级评价22期890人,提升劳动者技能适配度。二是聚焦重点群体,强化就业帮扶。针对脱贫人口、高校毕业生等重点群体,开展专项培训与就业对接,脱贫人口培训完成350人,完成率87.5%;结合“一户一技工”“农村能人”培育工程,依托企业新型学徒制、技能大师工作室等载体,推动培训后就业,累计培训后实现就业人数占培训总人数的45%以上,有效打通“培训-技能-就业”通道。
(五)聚焦主体扩容,构建多元就业格局。发挥企业、合作社等市场主体带动作用,以“主体+小组团”模式,吸纳各类群体就业。一是企业吸纳就业。引导糌粑加工、青稞食品生产、藏香藏药销售等本地企业,通过“原材料收购+就业吸纳”双路径带动就业;推动净土公司、上谷三园等企业稳定吸纳农牧民、高校毕业生就业,形成“企业发展+就业增收”双赢格局。二是合作社带动就业。壮大合作社经营规模,通过“合作社+小组团”模式,组织群众参与种植、养殖、加工等产业,提升群众参与度,增加经营性收入,目前全区合作社带动就业人数占农村劳动力就业总人数的30%以上。
二、困难问题
(一)政策支持短板待补。区外就业相关市级统筹政策尚未出台,堆龙德庆区缺乏政策制定权限,导致区外就业人员保障力度不足,与昌都等地完善的补贴政策相比,缺乏竞争优势;部分劳动者因社保、收入保障缺乏市级政策支撑,对区外就业持观望态度;同时,企业参与区外就业合作的市级补贴政策空白,区级难以自主激励,导致企业积极性不足,影响区外组团式就业规模扩大。
(二)就业观念陈旧待转。一是家庭层面就业观念较为保守,部分家长存在“求稳”思想,更倾向于子女留在本地考公或从事公益性岗位,对子女赴区外就业、从事技术类岗位普遍持反对态度,导致部分有区外就业意愿的年轻人(尤其是高校毕业生)被迫放弃机会;二是部分劳动者对自身职业发展定位存在偏差,对保安、保洁等基础岗位“不愿干”,对需要技术的岗位“干不了”,同时缺乏主动突破的进取意识,参与技能培训、外出就业的内生动力不足,加剧“有岗无人干、有人无岗干”的结构性矛盾。在768名2025年高校应届毕业生中,因家庭阻力放弃区外就业机会的人数为183人,对自身职业发展认知有偏差的人数为439人。
(三)人岗适配度待提。部分劳动者自身技能水平与岗位需求不匹配,尤其是高校毕业生、农牧民群体,缺乏专业技能和实践经验,难以适应区外企业、技术类岗位要求;大龄、低学历劳动者学习能力较弱,对新技能接受程度低,仅能从事体力型岗位,收入增长有限且就业稳定性差。同时,就业服务精准度不足,基层就业服务平台对就业人员的跟踪管理机制不健全,对岗位适配性、就业稳定性的后续服务不到位,导致部分人员就业后短期内离职,影响就业质量。
(四)户籍信息壁垒待破。一是户籍限制制约招生与就业。职业技能培训实行属地化管理,参训人员仅限本辖区户籍,导致部分有培训意愿的非辖区人员无法参与,同时辖区内部分培训项目因户籍限制、劳动者意愿不强出现招生困难,甚至取消班次,影响培训进度与资金拨付;二是信息不对称加剧供需矛盾。零工市场线上平台知晓度不足,部分零工依赖村社区安排工作,对线上平台操作不熟悉,导致供需信息无法精准对接;企业难以评估零工技能与经验,招聘管理成本高,倾向传统招聘方式,进一步加剧信息鸿沟。
三、意见建议
(一)强化政策反馈,夯实就业保障。一是积极推动市级政策出台。系统梳理昌都等地在区外就业补贴政策方面的成熟经验,结合堆龙德庆区农牧民、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区外就业需求及企业合作意愿,形成《堆龙德庆区关于恳请出台区外就业相关补贴政策的请示》,重点向拉萨市人社部门反馈“劳动者保障顾虑、企业参与动力不足”等实际问题,建议市级层面研究制定统一的区外就业专项政策,明确就业人员补贴标准及企业合作激励措施,通过“市级政策统筹+区级落地执行”,打消劳动者顾虑、调动企业积极性。二是健全服务保障。建立“区外就业跟踪服务专班”,为赴区外就业的小组团人员提供全流程保障,涵盖岗前适应性培训、途中接送、实习期指导等一站式服务;积极与区外企业、当地人社部门搭建协作平台,重点协调解决就业人员住宿安排、子女入学等实际问题,提升区外就业稳定性。
(二)加强思想引导,转变就业观念。一是强化基层治理引导。将就业观念转变纳入基层治理工作,通过村(社区)议事会、家庭走访等方式,组织“就业典型分享会”,邀请区外就业成功人员、技术岗位从业者分享经验,打破家长“求稳”认知;同时,开展“职业规划进家庭”活动,为年轻人提供个性化职业指导,协调家庭与个人就业意愿,减少家庭阻力。二是加大宣传力度。利用微信公众号、短视频平台、线下宣讲会等渠道,宣传区外就业政策、技能培训成果、新兴职业前景,曝光“等靠要”负面案例,营造“技能致富、就业光荣”的氛围,激发劳动者主动就业、外出就业的内生动力。
(三)优化培训与就业服务,提升人岗适配度。一是打破地域限制,深化培训就业融合。建议放宽职业技能培训户籍限制,允许非辖区户籍人员参与培训,扩大培训覆盖面;同时,建立“跨区域就业协作机制”,与内地城市人社部门、企业合作,开展“订单式”培训,根据内地岗位需求设置课程,培训后直接输送至内地企业,实现“培训-就业”无缝衔接。二是优化就业创业服务,提升精准度。完善“大数据+铁脚板”服务模式,建立劳动者就业动态台账,对就业人员开展定期跟踪,及时提供转岗指导、技能提升培训;针对大龄、残疾等困难群体,开发更多个性化岗位,提供“一对一”帮扶,确保就业服务全覆盖;优化就业信息系统,实现岗位信息、劳动者信息精准匹配,减少信息不对称。
(四)强化主体协同,壮大就业支撑。一是赋能市场主体。加大对本地龙头企业、合作社的资金、政策支持,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拓展业务领域,吸纳更多群体就业;推广“共富公司”模式,整合村集体资源,发展特色产业,以“就业+分红”方式,带动小组团就业。二是深化零工市场建设。加大零工市场宣传力度,通过“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活动,提升线上平台知晓度与使用率;建立零工技能评价机制,为零工提供技能认证,降低企业招聘风险,同时为零工提供晋升渠道,提升零工就业质量,推动零工市场成为“小组团”就业的核心载体。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